住耶路撒冷的利未人的監督是哈沙比雅的孫子,巴尼的兒子烏西。他的祖先包括瑪他尼和米迦,屬於亞薩宗族,就是在聖殿負責音樂的那宗族。
(尼希米記11章22節)
今天這段經文,敘事的內容其實非常稀少。經文前半段,記載當時人民的領袖們,都已經住在耶路撒冷,但其餘的人民經過抽籤,每10家選出1家去住在聖城耶路撒冷,剩下的就住在其他城鎮。經文後半段,記載那些猶大和便雅憫支族的人民,居住在附近農莊的地名。若只從經文本身,並不能確實知道尼希米的想法,是否想增加耶路撒冷的人口。從11章1~2節,可看到以色列人民用抽籤的方式決定,每10家當中選出1家遷入聖城耶路撒冷,剩下的家庭就居住在耶路撒冷之外的其他城鎮。
若耶路撒冷並未擁有相當的人數,它就只是一堆無用的石頭和瓦礫而已。若耶路撒冷的人數持續增加,就可以準備奉獻已經修建完成的城牆。當以色列人民重新安頓、整理耶路撒冷這個城市時,展現了這些人民將不會讓上帝的家荒廢的決心(尼希米記10章39節)。
抽籤的百姓,認為抽籤結果是上帝的心意。因此,被上帝揀選居住在耶路撒冷者,並不認為他們是被上帝責罰,而以甘心樂意的態度,居住在耶路撒冷。其他沒抽中的家庭,則祝福那些將要居住耶路撒冷的家庭。從這些細節,我們可以感受到這個團體的合一與和諧。
尼希米記的作者,陳述以色列人民重新定居住耶路撒冷的事實。經文中不僅逐一記錄這些人的名字,甚至在那些姓名的後面加上一長串的家譜和人名,讓後人可以追溯到過去那些偉大的祖先。作者的目的就是使這些居住耶路撒冷裡面的人民,變成整體以色列人民的一部分。
作者藉25~35節記載城鎮的清單,嘗試讓我們看見:被擄歸來的人民,和第一批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民,有許多相似處。上帝在出埃及的行動中,讓當時的以色列人得益處;現在這些被擄歸來的人民,也得著類似的益處。他們也和當時在曠野居住的祖先一樣,有上帝的同在。
現代的教會生活中,常見一些兄姊因為信仰的偏見和固執,隨意解釋他人的遭遇為上主的懲罰,導致別人遭受不必要的困擾及傷害。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,也常破壞教會的合一與和諧,教會絕對不能輕忽!
默想:
在教會中,雖然每個人有不同的背景和信仰的觀點,我們是否盡力保持合一的心?
祈禱:
慈愛、憐憫的上帝,求祢的聖靈幫助我們的有限,除去我們本身的無知,使我們的教會在祢的保守之下,常常存有合一的見證,來榮耀祢的聖名。奉主的名禱告,阿們。
台灣教會公報社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