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一天,我們獻了很多祭;民眾都非常高興,因為上帝使他們大大地快樂。婦女和孩子們也參加慶祝。耶路撒冷的歡樂聲在老遠的地方都聽得見。
(尼希米記12章43節)
「流淚撒種的,必歡呼收割!」(詩篇126篇5節)詩人以詩句來形容,以色列人被擄受苦已蒙上帝眷顧,如今應許實現,他們回到家園享受甜美的歡樂。這是一句激勵人心的話,我成長過程也常受到鼓勵。
尼希米從巴比倫回耶路撒冷,就是要重建毀壞已久的城牆。他雖然在巴比倫王面前受重視,但心裡掛念同胞返鄉重建的情況。當他聽到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,城門被焚燒,重建停頓時,內心十分激動,也促成他回故鄉參與重建的使命。當他得到波斯王恩待,回耶路撒冷時,夜間獨自騎牲口巡視,查看城牆破損情況,牲口無法到達處,就途步前進。尼希米行事低調,一開始沒將計畫告訴百姓,但他一直記得他的使命。
城牆的重建不是沒阻力,過程中遭受反對勢力威脅,為了安全,他們甚至必須一邊工作,一邊要手拿武器,防備敵人。尼希米陪伴同胞共度難關,他的領導大公無私,不但沒有從人民得到俸祿,甚至自己出錢,協助重建工程(尼希米記5章14~19節)。最後看似不可能的事,卻在眾人努力下完成了。因此,尼希米特別帶領眾人,為城牆的完工舉行奉獻禮,整個耶路撒冷城充滿歡樂,聲勢之浩大,從遠處都可以聽到。
從黑夜中獨自一人繞城巡視斷垣殘壁,到眾人歡慶城牆的完工。這樣情境的演變正好再次說明「流淚撒種的,必歡呼收割」應許的實現。上帝的應許藉著人的順服、同工實現了。
德國神學家潘霍華面對希特勒暴政的逼迫逃亡異鄉時,寫信給尼布爾,信中表明,在國家經歷艱難的時期,若不能與同胞一起面對,就沒有權利參與戰後德國教會生命的重建。人的本性傾向廉價的恩典,信仰只談福氣恩典,卻避談十字架的苦難。在基督的信仰裡,受苦與榮耀是分不開的,唯有經歷十字架的苦難,才能享有復活的喜悅。
深深地期待,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是願意將信仰告白中所宣示「藉著受苦成為盼望」的教會觀,落實在實際的生活中。今日台灣面對極大的危機!中國謀我日深,不僅以文化統戰和經濟的利誘,試圖造成台灣人認同的混亂,也採取外交封鎖和武力的威赫……等強硬的手段叫台灣屈服投降。教會要站穩信仰的腳步,引導台灣人早日出頭天。
默想:
教會當如何面對台灣的危機?
祈禱:
掌管歷史的上主,求祢眷顧我的國家台灣,面對困難,不退縮;面對威脅,更團結。在困境中,盼望收割的喜悅。讓人民有信仰和勇氣,願為追求公義和平的國度來努力。奉主耶穌的名求,阿們。
台灣教會公報社 版權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