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主的僕人們哪,要頌讚上主;所有夜間在聖殿事奉的人都要頌讚祂。
(詩篇134篇1節)
詩篇134篇是一篇祝福的詩歌,1節指出「夜間在聖殿事奉的人」,象徵「上主是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」,24小時都與我們同在。作者寫道:上主的僕人晚上也在聖殿,意指聖殿的敬拜是沒有休息的。我們知道大衛想為上主建造聖殿,但是,上主不會僅居住在建築物裡。雖然如此,上主體會人想看到象徵的需要,還是同意大衛預備建造聖殿。大衛不僅規劃聖殿所需的材料,也建立了詩班來服事神。有日班及晚班,代表上主不休息,24小時統管萬有。大衛安排這些人,日夜來服事上主,也提醒我們,整個世界都在祂的手中,上主是不休息的。
對以色列人來說,敬拜就是生活與信仰彼此融合。2節說:「在祂的聖所中舉手禱告」,看起來是很平常的禮儀手勢,甚至在現代禮拜中也常用這樣的姿勢,表達我們對上主的感謝與讚美。這看起來容易的事,對那些被擄歸回的百姓而言,是何等不簡單!能重回聖殿舉起手禱告,是他們最大的盼望。那麼對我們而言,舉手禱告又代表什麼?在《聾人解放神學》一書中提到:「上帝通過敬拜和禮儀對我們表現關愛的專注,而我們也能夠用全人的生活經驗來回應神。」那麼我們的生活經驗又是如何?如果我們不真誠愛家人,不關心鄰舍,那麼這樣的信仰是演給別人看的嗎?真正的信仰是:即使在無人注視的情境中,我依然盡力遵行上主的話語。
在這個世界,還有一種形式的禮拜,是不斷向上主舉手表達敬畏,那就是以手語呈現的禮拜。對於聾啞信徒來說,教會的禮拜中,不管是禱告、詩歌、講道、聖餐、問安等禮儀,會眾都是用雙手表達他們的信仰內涵。《聾人解放神學》裡提及,一位聾人姊妹艾利絲.C.珍妮絲(Alice C. Jennings)在一首詩中提到:「但若您膽敢告訴我們說我們不會禱告──我們當真誠地舉起禱告的手,而且透過說話的手勢,標示了這個方式,我們心中的渴求可以通達到祂那裡去吧?」聾人舉起雙手禱告時,每一個手勢都是有意識地傳達內心的敬拜,雖然無聲,卻是有充滿感動的意涵;而當聽人舉起雙手敬拜上主時,是否也能意識到信仰與生活經驗的連結,不是只有形式,而是用心靈與誠實與上主連結呢?
默想:
當我參與禮拜禮儀時,我的心是如何與上主連結?
祈禱:
上主啊,祢知道我的心思意念,當我在公眾禮拜或個人靈修時,願我真心與祢團契,從每一次的敬拜中,得著更新的力量,勇敢為祢作見證。奉主耶穌的名,阿們。
台灣教會公報社 版權所有